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王薇 通訊員 陳凌云 王榮
從臨聘書記員到員額法官,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第一庭副庭長、四級高級法官李梅芳在審判一線已堅守22載。她曾獲“邵陽市青年崗位能手”稱號,多次被評為優(yōu)秀書記員。2023年5月被任命為員額法官后,她迅速成為辦案骨干:截至2024年12月底,共審結民事二審案件637件,結案數(shù)位居全院第一。這些案件無一件被指令再審,平均審理周期僅8.7天,調撤率達45.7%。
成績的背后,是她始終堅持“調解優(yōu)先、能動司法”的理念,將溫情注入審判,用耐心化解紛爭。許多當事人從針鋒相對到握手言和,背后是她一遍又一遍溝通、勸導與堅持。
傾聽
讓法律的剛性之外更有溫情
李梅芳常說,許多矛盾表面是利益之爭,深層卻是情感之結。一紙判決雖可定紛止爭,卻未必能解開心結。唯有真正傾聽、共情溝通,才可能實現(xiàn)案結事了人和。
李梅芳(右二)正在調解一件民間借貸糾紛案件。
曾有一宗遺產分割案,姐姐因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。開庭前,她情緒激動,滔滔不絕講述多年照顧父母的艱辛、弟弟的冷漠、自己婚姻的不順……李梅芳沒有打斷,而是靜靜地聽,適時回應:“您為家庭付出很多,以后要多愛自己。”一句共情的話,讓當事人潸然淚下。待情緒平復后,李梅芳再耐心釋法、分析利弊,逐步引導她接受調解方案,又反復與弟弟溝通,最終促成姐弟和解。
“法官的共情不是簡單同情,而是在理解當事人處境的同時,保持理性判斷,引導他們走向和解?!崩蠲贩歼@樣總結。
共情
在對抗中尋找理解的縫隙
并不是每起案件都能調解成功,但李梅芳從不輕易放棄。她認為,即便調解失敗,與當事人充分溝通、釋法說理,也能幫助其更好地接受裁判結果。
去年8月,李梅芳意外收到一位曾激烈對抗的當事人夏女士送來的錦旗。夏女士曾在訴訟服務中心大吵大鬧,拍桌子、撕筆錄,甚至要求李梅芳回避審理。面對這樣的當事人,李梅芳沒有退縮,反而更加耐心地與對方溝通,最終贏得信任。
審理過程中,夏女士問她:“您覺得我內心強大嗎?”李梅芳誠懇地說:“我覺得您表現(xiàn)得堅硬,但真正強大的人是溫柔的。堅硬容易傷人也傷己?!边@句話深深觸動了夏女士,她逐漸放下對抗,回歸理性。最終,該案順利審結,雙方均接受結果。
曾有一位患抑郁癥的當事人小李,在案件調解結束后對李梅芳說:“我要參加司法考試,用法律幫助自己,也幫助別人。”另一位起初堅決拒絕調解的小劉,在被多次耐心開導后,終于走出陰影:“謝謝您愿意花時間聽我傾訴,我不能總活在過去?!?/p>
深入現(xiàn)場
讓正義的實現(xiàn)更具溫度
對于一些涉及弱勢群體的案件,李梅芳認為“坐堂問案”遠遠不夠,必須深入現(xiàn)場,才能做出更有人情味的裁決。
在一起交通事故致殘案中,70歲的老人老李被撞成植物人,其妻女均患精神疾病,家庭陷入絕境。盡管肇事方和保險公司愿意賠償,但金額與實際損失仍有差距。李梅芳組織各方一同前往醫(yī)院探望,直觀了解老李一家的困境。深受觸動的肇事方和保險公司最終同意提高賠償額,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。
另一起交通事故案的傷者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,事故導致她癱瘓,總損失達200余萬元。但肇事車輛僅投保交強險,一審判決賠償90余萬元。肇事方無力承擔,傷者家屬情緒激烈。李梅芳沒有簡單下判,而是先后走進雙方家中,了解實際困難。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溝通,傷者一方同意降低賠償金額。她又趕往肇事方家中,看到其妻子憔悴無助、家庭經濟拮據(jù)的狀況,也聽到肇事司機“賠償款能否直接匯給傷者用于治療”的懇求。她抓住這一轉機,在庭審后繼續(xù)反復溝通,最終促成雙方達成70萬元分期支付的調解方案。
在李梅芳看來,調解比判決更考驗法官的綜合能力。它不僅是技術的運用,更是藝術的實踐——要用傾聽撫平創(chuàng)傷,用共情消融隔閡,用智慧化解矛盾,讓每一位當事人感受到“被尊重、被看見、被傾聽、被理解”。
責編:李禎媛
一審:李禎媛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